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8年第32期
编号:13267210
临床常见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1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32期
     2临床常见的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及其机制

    2.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1.1 青霉素类 据有关文献报道,青霉素类抗生素会造成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减少,可能是由于药物可以剂量依赖的产生骨髓抑制。也有文献报道称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的转肽酶发挥抑制细胞细胞壁的合成。常见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G、阿莫西林、甲氧西林等)都可以导致相关血液系统不良反应。青霉素类抗生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也能够导致严重的后果[6]。

    2.1.2头孢菌素类 以头孢哌酮为例,其引起血小板减少及凝血障碍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头孢哌酮结构中有N-甲基硫化四氮唑,在体内代谢要消耗维生素K,干扰维生素K循环,阻碍凝血酶原的合成,扰乱凝血机制而致使出血。②头孢哌酮主要经过胆汁酸排泄,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影响维生素K的生成和吸收,导致维生素K反应性低凝血酶原血症。③头孢哌酮7位C原子的取代基为-COOH,与二磷酸腺苷受体竞争性集合血小板膜受体,阻碍血小板的聚集。另外该药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引起急性出血的原因还与该药可作为免疫介导物相关[7-10]。

    2.2喹诺酮类

    主要有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培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等。刘雯静等[11]曾报道氟喹诺酮类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为免疫与骨髓抑制作用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01 字符